就其时代的一面来说,是需要改变的。
快己之欲,忘人之欲,则私而不仁。古贤圣所谓仁义礼智,不求于所谓欲之外,不离乎血气心知,而后儒以为别如有物凑泊附着以为性,由杂乎老、庄、释氏之言,终昧于六经、孔、孟之言故也。
以理为说,谓有欲有觉,人之私也。情之当也,患其不及而亦勿使之过。其于天下之事也,以己所谓理,强断行之,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,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。不过在秦之后的大一统社会形成之后,儒家思想在坚持民本的前提下,不断与君本相妥协,以致民本思想被不断地压制。遏止寇虐者,为其曾不畏天而毒于民。
臣不止于敬,则臣道失。二者,亦自然之符,精之以底于必然,天下之能举矣。虚者道之常也,因者君之纲也。
如安丘望之少持《老子》经,恬净不求进宦,杜房读《老子》书,言‘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,甄宇清净少欲,常称老氏知足之分,高恢少好《老子》,隐于华阴山中,任隗少好黄老,清净寡欲,郑均好黄老,淡泊无欲,清静自守,不慕游宦,樊融好黄老,不肯为吏,周勰常隐处窜身,慕老聃清净,杜绝人事,矫慎少学黄老,隐遯山谷,因穴为室,仰慕松、乔道引之术等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或者如7章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第32、37章有道恒无名,意思差不多。
其中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欲的问题。世与道交相丧,这种不当时命的现实是隐士生命选择的根本基础。
一、理解老子思想的不同范式 就老子而言,如果我们相信从先秦到西汉有关其生平的粗线条描述,其经历主要是由史官和隐士两个阶段构成。《老子》充满了对世界的这种理解,其最直接的描述是2章的有无相生。如王樵《老子解》云:旧注‘有名、‘无名,犹无关文义。在这个理解之下,文本自身就成为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被动的角色。
但是还有另外的基础需要去进一步分析。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! ⑤杨树达《老子古义》附有《汉代老学者考》一文,得五十余人。无成执,无常形,故能究万物之情。③ 这种分化直接导致了汉代理解老子思想的不同范式的形成。
这里依据了帛书本的文字,欲后面的也字可以帮助解决句读的问题。或依之治国,或依之讨论治道,或依之修身养生。
故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整理者指出褒和隐的差别并引严遵的解释为证是完全正确的。
‘道隐犹言道小,与上文‘大方无隅四句意正相反,疑是误字。(11)陈鼓应:《老子今注今译》,商务印书馆,2006年,第76页。老子言‘无欲,‘有欲则所未闻。严遵的《老子指归》反复强调无知无欲,在《老子想尔注》中,有道者已经取代了有欲者。这个视野更愿意把文本视为有生命的活动之物,更关注不同文本背后的思想者,从而更强调和突出这种变迁的故意性质。所以这里应承上文以无有为读。
在所欲用耳,何事不成。这种情形至少能够说明时人对于《老子》的一种重要理解,此理解反过来对于《老子》文本或许会发生一些影响,如道隐无名取代道殷无名,成为《老子》文本的新形态。
⑥ 的确,道之小是说其无欲、无名的一面,如本章及32章道恒无名,朴虽小,虽大而不自以为大,谓之小。学者们一直强调老子对欲的否定和对无欲的肯定,这在《老子》文本中有很多的证据,如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、恒使民无知无欲、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、故恒无欲也,可名于小、咎莫大于欲得等,除了这些直接带有欲字的段落外,类似意义的文字也随处可见。
如果我们把出土诸本和通行诸本之间做一个对照的话,至少有几个地方的区别是明显的。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,则深根宁极而待。
《君奭》曰‘告君乃猷裕,与此同。从这或可窥见《老子》从早期的现实思想逐渐衍变为抽象哲理的痕迹。但是,老子有没有肯定另一种欲呢?我们先引梁启超先生《自由书》中间论无欲与多欲的一段话: 孔子不云乎: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老子之所欲呢?或者说老子认为的圣人或侯王之所欲呢?我们来看29章: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
庄子所说的常无有就是本章所说的常无常有。至少从目前所掌握的《老子》文本情况来看,王弼本始见道隐无名的说法。
此种逻辑,汤一介先生曾经称之为否定肯定法,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。我想重点讨论道殷无名句,该句郭店竹简残缺,帛书殷作褒,整理小组云: 褒义为大为盛,严遵《道德指归》释此句云:‘是知道盛无号,德丰无谥,盖其经文作褒,与乙本同,经后人改作隐。
整体的结构又包括上下篇的次序、章节的划分等,局部的细节牵涉到的内容则更为复杂。李零先生认为褒和隐同义: ‘褒,掩藏,今本作‘隐,是通俗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隐字在《老子》其他章节中一次也没有出现,《庄子》中倒是有大量地使用,并明确地以之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,《缮性》云: 由是观之,世丧道矣,道丧世矣,世与道交相丧也。它们更应该被看做是贯通的和相生的。另外,通行诸本的大器晚成,郭店本作大器曼成,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,北大汉简本作大器勉成。应该强调的是,有意识歧变广泛地存在于很多文献的流传过程中,具有重要的解释学意义和研究价值,值得学术界给予更大的重视。
这使得《老子》文本内部即保持了政治和生命之间的思想张力,同时也给了其后的解释者向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。更重要的是,圣人了解有无相生之理,所以以无欲成就其欲。
它把文献置于思想之流中,把文本的全部要素都理解为思想构造的结果。刘笑敢把版本歧变划分为无意识歧变和有意识歧变两种,这里讨论的显然是后者。
进入 王博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思想史 老子 道家 。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
评论留言